197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津市市药山慈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常德市万隆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津市市第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津市市个体私人企业协会会长。2008年流转荒山2076亩,2014年流转农田340亩(其稻米虽然售价35元/kg,但却“一米难求”),每年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次……其所属 “津市市药山慈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2023年被评为“湖南省级生态农场”。

座座青山紧相连
范国军1990年参加工作。1997年,他从津市市蔬菜公司下岗,下岗后,他不等不靠,以500元资金摆地摊起家,燕衔泥、针挑土,发展成为集农业开发、商贸流通于一体的较强经济实体。
2008年,当许多人涌向城市时,范国军看到该市灵泉镇复兴村的许多山岭杂草丛生、岩石裸露、衰草寒烟,农田因无森林涵养水源而龟裂,农民与牲畜饮水困难。他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大代表,我应该为老乡们做点什么。

范国军在灵泉镇复兴村流转了2076亩荒山,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际行动。他和工人们一起,扛着树苗,拿着铁锹,开始了艰难的垦荒之路,栽下杉树、樟树、松树、桉树……创业之路总是不平坦的:2008年的冰灾,大片幼苗被积雪压断,损失惨重!从2011年4月起,连续干旱45天,干死树苗75%;2015年农民烧火土灰,引发火灾,烧死樟树115亩;2017年春节,村民上坟,点蜡烛、放鞭炮,导致隔壁山林起火,风助火势,连累到他的山林,烧死成林杉树200多亩。天灾人祸,范国军共损失300多万元,他没有怨天尤人,他组织工人,一一补苗,愈挫愈勇。
为了防止火灾,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隔离带,组织巡逻队,24小时值班看守。最紧张的时候,他连续半个月住在山上,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7年过去,原来的荒山野岭,已茂林修竹、古木参天、老藤如檩、野猪嘶吼、飞斑走兔、溪水潺潺……累计解决村民就业两万人次,发放工资和农机费760万元。
一片片梯田绿满川
他早就听说:国家在进行环洞庭湖治理,主要是源头治理,治理污染源。因此,他决定从环保的角度、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种田。2014年,他流转该市药山镇药山村农民稻田340亩,成为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有机绿色种粮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他的水稻,使用国家一级饮用水,以紫云英作天然绿肥,让白鹭、八哥、火红鸟、青蛙……除虫,人工插秧,人工与鸭子除草。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除草剂。
他是地地道道的的城里人,起初根本不懂得水稻种植。但他坚信有机农业是未来的方向,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大。那段时间,他成了一个“求学者”,到处拜师学艺,找同行请教,向前辈取经,哪怕是远隔千里之外的有机农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他带着问题去,捧着答案回,笔记本记了一本又一本。
树岭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2022年罕见大旱,他的稻田因一级水源地东冲水库存水极少,已无法正常引水灌溉稻田,又因心中一直坚持对绿色有机大米的执念,组织多组抽水机,从水库底部一块田一块田的梯级抽水,宁愿花费资金十余万元,也不用可能会对大米品质有隐患的沟水解决旱情。作为老板,他常常将裤脚卷至膝盖,一顶麦草帽,在稻田里洒石灰、撒茶枯粉、栽秧、扯草、开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8月,他旗下的津市市药山慈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2021年12月,通过湖南省硒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富含人体必须的“硒”元素认证;2023年4月,被评为“湖南省级生态农场”。因此,他的大米畅销北京、石家庄、上海、深圳、长沙等大城市。尽管售价高达35元/kg,仍“一米难求”,大量客户仍需每年提前预定。
他的津市市药山慈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常年有100多名留守在家里的老龄农民在田间劳作。11年来,累计解决45000千人次农民就业,发放工资500余万元。
一次次善举暖民间
富裕起来的范国军不忘回报社会。近20年来,他斥资帮助该市灵泉镇复兴、庹家峪村修村、组公路和机耕道;资助灵泉中学贫困学子;每年春节前夕,用大货车拖着鱼、肉、大米、油、副食等物资,慰问城区三洲街、柏枝林、城隍庙、燕子窝社区,灵泉镇复兴、庹家峪村50多位特困户和孤寡老人,总共支出100余万元。

农业是百业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范国军表示,将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用近二十年的坚守,书写出对现代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追求;用近二十年的付出,传递了一代企业人回报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历经时间的洗礼,范国军带领着乡亲们在绿色有机农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